第13章 提笔在歌名前添上“义勇军”三字
电通公司的摄影棚内,工作人员忙碌地穿梭着,布景、灯光、摄影机都已准备就绪,只等导演一声令下,《风云儿女》的几个镜头即将开始。
就在这时,一位身着深色中山装的中年男子走进了电通公司的大门。他步伐稳健,眉宇间透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此人正是朱庆澜,曾担任东北特区行政长官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如今是“辽吉黑热民众抗日后援会”的创始人。
许幸之连忙迎上前去,恭敬地说道:“朱将军,您来得正好,我们正想向您汇报《风云儿女》的拍摄情况呢!”
由许幸之带路,大家走进会议室。
许幸之向朱庆澜详细汇报了电影的筹备经过,从剧本的修改到演员的选定,从场景的布置到拍摄的计划,一一道来。
朱庆澜边听边微微点头。
汇报完毕后,许幸之忽然想起什么,说:“朱将军,旅居日本的聂耳刚刚把《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寄了回来,正好请您过过目。”
朱庆澜眼中露出欣喜的神色:“哦?快拿来看看!”
许幸之赶忙从文件夹中取出一份歌谱,双手递到朱庆澜手中,解释道:“田汉写的歌词没有署名歌名,聂耳在谱曲的时候暂时用‘进行曲’来代替。但严格来说,‘进行曲’只是一种音乐体裁,并不能作为歌名。眼下这种情况,我们没办法去征求词作者田**曲作者聂耳的意见。您是这部电影的投资人,这歌名的事儿,还得由您来拿主意。”
朱庆澜接过歌谱,认真地看了起来,看完之后说:“热河保卫战期间,我曾以东北抗日义勇军总司令和辽吉黑热民众后援会会长的双重身份,多次奔赴热河前线,视察督战,慰问东北军和义勇军将士。聂耳也曾跟着我的后援会前往热河抗战前线,慰问驻守在那里的东北抗日义勇军骑兵部队,亲身体验了东北义勇军的战斗风貌。”说到这里,他突然问道:“我们这部电影讲述的不就是民众参加东北义勇军的事吗?”
站在一旁的孙师毅连忙回应道:“是的,在《风云儿女》中,辛白华摆脱了温柔乡的束缚,北上参加长城抗战,他所加入的部队正是东北义勇军。”
许幸之也补充道:“电影里还有这样一句台词:‘我是很北很北的人,我们那儿从前是出马贼,现在是出义勇军!’”
朱庆澜沉思了片刻,说道:“既然如此,我觉得主题歌就叫《义勇军进行曲》吧!”说完,他拿起笔,郑重地在那首原名为《进行曲》的歌名前,添上了“义勇军”三个字。
许幸之赞叹道:“朱将军,您给这首歌取这个名字,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孙师毅说:“这样一来,歌曲的主题一下子就鲜明起来了!”
朱庆澜微微一笑:“既然你们都觉得可以,那就这么定了。”
许幸之接着说:“名字定下来,我就可以找百代公司把这首歌灌制成唱片了。”
朱庆澜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随口问道:“许导演,你打算把《风云儿女》的外景地选在哪里呢?”
“青岛。”许幸之回答道。
“为什么选在那里呢?”朱庆澜好奇地问。
许幸之解释道:“我们这部电影的故事在上海、青岛、北平三座城市展开。上海的外景主要展示摩天大楼,就地取景并不困难;北平在影片中基本没有城市景观的呈现;相比之下,青岛的海景沙滩独具特色,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海上游弋的外国军舰镜头还能寄托影片的反帝思想。”
孙师毅接着补充:“还有一个原因,‘联华’导演孙瑜在青岛有一栋别墅,摄制组可以免费借住,自己开伙做饭,这样能节省不少开支,便于在有限的拍摄经费内完成拍摄。我曾参与孙瑜执导的电影《大路》的录音工作,和他交情不错,已经跟他说好了。”
朱庆澜点了点头,语重心长地说:“这样安排也好!不过,你们既要控制好成本,也要保证拍摄质量啊!”
许幸之坚定地说:“我们一定会严格把好质量关,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朱庆澜站起身,拍了拍许幸之的肩膀:“好,那我就等你们的好消息了。”
两人相视一笑,转身走进了摄影棚。棚内,灯光已经亮起,摄影机静静地等待着开拍的那一刻。
许幸之站在导演的位置上,深吸一口气,大声宣布:“开始!”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整个摄影棚瞬间忙碌起来。灯光、摄影、演员,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镜头前……
立夏过后的第三天,司徒慧敏、袁牧之、顾梦鹤、郑君里、金山、施超、盛家伦等七人组成的合唱队,排成一行站在电通公司录音棚的一侧,神情专注。
百代公司的音乐部主任任光站在队伍的前面,手中握着一份乐谱。他清了清嗓子,说道:“马上就要录制《义勇军进行曲》的唱片了。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担任指挥的,是阿甫夏洛莫夫先生。”
阿甫夏洛莫夫面带微笑,礼貌地向合唱队队员点头示意。这位身材高大的苏联作曲家,穿着一件深色的西装,手中握着一根指挥棒。他将每一位合唱队员扫视了一遍,仿佛在告诉他们:准备好了吗?
录音师站在一旁,一丝不苟地调试着录音设备。片刻后,他抬起头,小声说道:“可以开始了!”
任光点了点头,右手有力地向下一压,高声宣布:“开始!”
紧接着,是一个清晰而洪亮的男声报幕:“百代公司特请电通公司歌唱队演唱《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
刹那间,乐队奏响了激昂的旋律。小提琴、大提琴、铜管乐器、打击乐器……各种乐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磅礴的力量。
电通歌唱队的队员们齐声引吭高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然而,由于是首次录制,队员们难免有些紧张,歌声放不开,显得拘谨。任光皱了皱眉,当机立断,决定进行第二轮录音。
音乐再度响起,间奏过后,歌唱队渐入佳境,歌声愈发激昂有力。司徒慧敏的声音清亮,袁牧之的嗓音浑厚,顾梦鹤、郑君里、金山、施超、盛家伦的声音也各具特色。
第三轮录音则纯由器乐演奏。阿甫夏洛莫夫的指挥棒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乐队的演奏更加流畅而富有层次感。小提琴的旋律悠扬婉转,铜管乐器的声音铿锵有力,打击乐器的节奏感强烈而富有冲击力。丰富的乐器组合为歌曲增添了更为饱满的层次感,使旋律更加悠扬动听。
到了第四轮录音,歌唱队已经完全进入了最佳状态。他们的歌声纯熟自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前进!前进!前进!进!”歌声在录音棚内回荡,仿佛要将整个空间都填满。
当最后一个音符休止,录音棚内一片寂静。大家还沉浸在“前进!前进!前进!进!”的回声余响之中。
录音通过,任光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走上前,拍了拍阿甫夏洛莫夫的肩膀,说道:“谢谢你!”
“阿甫夏洛莫夫客气地微笑了一下,然后转过身,对着合唱队的队员们说道:“是你们唱得太棒了!”
